内容页搜索

生活习俗包括衣、食、住、行等方面的习俗。

一、饮食

坛丘人饮食以大米为主,佐以面食。乾隆年间坛丘出产晚白稻,粒大而圆,味甘平,远近闻名,一到秋收会有人远道而来,踊跃争购此米,米价高于普通米一成。新中国成立初,贫苦人家以米粥、瓜菜、糠麸充饥,俗话说糠菜半年粮,瓜菜度饥荒,碰到灾年吃野草、观音土及外出乞讨。中等以上人家入冬时将米上囤加发料制成冬舂米,这米煮成的饭松、胀、软,有点香味。合作化后,温饱问题得以解决。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,人们以树皮、野草充饥。1963年,农村以劳定量,农民主食渐趋正常。

传统点心米制的有糕、团子、粽子、汤团、八宝饭、酒酿、锅巴、糍饭等。糕有玉带糕、定胜糕、云片糕、状元糕、炒米糕、糍饭糕、八珍糕、桔红糕、百果糕、香糕、燥糕、松糕、年糕(桂花糕、糖年糕、白水年糕)。团子有青团子、白团子、南瓜团子、有馅团子、麦芽塌饼、油墩。汤团有实心的、有馅的。粽子有白水粽、赤豆粽、肉粽、枣棕。八宝饭有单独做的,放入鸭肚及猪肚内的。还有糯米塞莲藕。面食有面条、饺子、馄饨、大饼、油条、饼干、巧果、馒头、包子、面包、春卷、海棠糕、鸡蛋糕、酒酿饼、萝卜丝饼、翻酥、麦底酥、月饼、杏仁饼、桃酥饼。

居民每天上街买菜。农民自种自养。蔬菜有青菜、菠菜、白菜、韭菜、荠菜、芥菜、茄子、冬瓜、丝瓜、萝卜、豆类、薯类等。肉类有猪肉、羊肉、牛肉、兔、鸡、鸭、鹅、等。水产类有鲤鱼、草鱼、鲈鱼、鳊鱼、穿条鱼、鳑鮍鱼、虾、蟹、黄鳝、甲鱼等。新中国成立初到70年代,镇上居民吃菜大多有荤有素,农民以素为主,偶尔有点荤菜。80年代起,农民吃菜讲究荤素搭配。90年代,无荤不吃饭。90年代后期,农民吃食讲究营养、“绿色”。

逢年过节、红白喜事,菜肴十分丰富,80年代前,农村办酒10只菜左右。80年代后期,一二十个菜,后来发展到几十个。菜有冷盆、热炒、大件、汤羹、点心、水果。冷盆有黄瓜、番茄、皮蛋、酱煨蛋、花生、腰果、肉松、爆鱼、盐水虾、白斩鸡、腊鸡、酱鸭、牛肉、羊肉、香肠、鹅肝、猪舌头、猪耳朵、鸡爪、鸭掌、鹅掌、红枣等。热炒有虾仁、干贝、蹄筋、洋葱鳝丝(片)、青椒腰花、肉丝、清蒸(红烧)鳗鱼、宫保鸡丁、糖醋排骨、糖醋粒肉、炒鱼块、红烧肉、油焖茄子、香菇菜心、基围虾、龙虾、青蟹、鳝段等。大件有蹄膀、东坡肉、整鸡、整鸭、八宝肚、松子桂鱼、清蒸鲈鱼等。汤羹有莲子银耳水果羹、蛋清银鱼藕粉羹、线粉鸡蛋面筋汤、肉丝榨菜汤、老鸭汤、莼菜汤、肉骨头汤、鸽子汤、鲫鱼汤、三鲜汤等。点心有烧卖、小笼包、水糕、南瓜饼、麻团、窝窝头、五谷杂粮等。水果有西瓜、哈密瓜等。

二、自制食物

自制食物有腌菜、酱、风鱼、酱肉、腌咸鸭蛋、五香豆、熏青豆、自酿米酒等。

(一)腌菜

腌菜有青菜、芥菜(瘤芥菜、雪里蕻菜)、大头菜、萝卜等。腌菜与肉类、禽类搭配烧成雪菜肉丝,咸菜炒鸡块等;与水产品搭配烧成雪菜蚬肉、雪菜鲈鱼汤等。与素菜搭配烧成雪冬(冬笋)、雪菜豆腐干等。晒成梅干菜,夏季烧肉不易变质。大头菜可与豆板、地蒲一起烧,也可直接吃,既香又爽口。

(二)制酱

农历六月,蚕豆煮熟、去壳、烧烂,倒入面粉,揉蚕豆与面粉混为一体,制成饼,放入铺有麦柴的筛笾中,盖些柴草、蓑衣、棉絮等催其发霉。待酱饼长出长毛取出晒干,刷去毛,掰碎,此时的酱饼叫黄子。黄子晒干后按比例烧盐水(每斤干黄子放2两半至3两盐),待盐水冷却,将黄子倒入其中再晒。酱晒时要经常用筷子搅拌,可食用时入甏。豌豆、黄豆都可以做酱,黄豆酱味道更鲜美。

(三)风鱼

腊月风鱼有两种,一是鱼去内脏、敷上盐,用稻草包扎紧,挂在通风处,沥出血水,待干,挂在阴凉通风处保存。二是去内脏、敷上盐,放入缸中用石块压紧,过一两天复次盐,再过三五天取出,洗净、晾干,挂在阴凉通风处保存。也有人家将风干的鱼剁成小块喷上烧酒放入甏中保存;或放冰箱保存。

(四)酱肉

腊月,肉敷上盐,过一两天复一次盐,再腌三五天取出洗净、晾干,放入酱油缸中浸泡三五天,取出、晾干;或在阳光下晒干,放阴凉通风处保存。

(五)腌咸鸭蛋

腌咸鸭蛋是将鲜鸭蛋洗净、晾干,放入用盐加调料烧开的凉开水中浸泡20天左右可食用;或将鲜鸭蛋放入用封酒甏的盖泥打碎、调料、水拌匀的烂泥中滚一下,再到盐里滚一下放入甏中,25天左右即可食用。如要咸鸭蛋油多,调料中可加点辣油或辣椒粉。

(六)五香豆

枯蚕豆上市,将蚕豆加水烧开、停火、闷一会儿、滤去水,再将蚕豆回锅中加盐、调料,茴香,翻炒到干即成。

(七)熏青豆

熏青豆是将青毛豆去壳,放盐烧一下,开了就停火,再到清水中漂洗、去衣、晾干,放入竹麻筛中在铁锅上熏烤干即成。

(八)酿酒

冬天,人们将糯米蒸成糍饭,拌入麸曲或酒药,放入缸中压平,中间挖一碗口大的洞,盖上稻草做的囤盖,过个把星期,洞中渗出的液体就是冬酿酒。

三、茶道

坛丘人有喝茶习惯。男人上茶馆喝茶,女人在家喝茶。19621982年,生产队集体劳动时用大锅烧水泡茶;农民家里喝炖茶、煨茶。80年代后期,农民除了喝茶还喝饮料。90年代后期,农民除了喝茶、饮料,还喝豆奶、牛奶。

(一)喝早茶

民国时,农村小集镇均有茶馆,男人每天清晨到茶馆喝茶。茶馆提供洗脸水、茶叶、泡茶水。喝茶人喝茶,听山海经,讲新鲜事,传递各地方新闻及行情。茶馆里有卖各种早点、小吃的人,有书场,人们边喝茶、边听书。吃白相饭(游手好闲)的人可整天泡在茶馆吃点心,听演唱,这叫“孵茶馆”。旧时,茶馆是吃讲茶的地方,相互间有矛盾到茶馆店请长者评理、调解。所谓“四方台子八方理,有理无理大家评”。茶馆也是了解行情谈生意的地方。坛丘人喜欢在茶馆里谈茧丝、丝经、绸匹价钱与交易。1958年后,坛丘农村茶馆渐少,甚至一度取消。80年代后期起,开茶馆的人渐多,茶馆称“茶室”(文化茶室),人们边喝茶边下棋、看报,茶叶、开水由茶馆提供;如私营的,大多以玩麻将为主,有偿服务。90年代后期,茶馆兼麻将馆的更多。

(二)请喝茶

女人们相互“请喝茶”,邻里间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,手里干着活,谈天说地,心情十分愉悦。请喝茶的农户提供开水、茶叶、零食,妇女们轮流做东。

四、衣着

清朝时,农民穿自己生产的“机头绸”(匹绸开头部分)、土布缝制的衣裤。

民国时,冬天,男人们上身穿斜襟棉袄、棉长衫;女人穿棉旗袍,外面用单衣包着,下身是大腰折叠棉裤,颜色有黑色、蓝色、灰色。贫苦人家仅夹衣、夹裤过冬,面料是土布,机头绸。稍有钱的人家,面料用棉布、咔叽、哔叽、直贡呢布及织锦缎、绸等;内絮有棉花、丝棉、骆驼绒等。有钱人家穿羊皮、狐皮、裘皮大衣,长袍马褂。公务人员穿中山装、西装裤,外罩有呢衣服、毛大衣。商人、绅士、店员穿长衫、马褂、大腰裤。农村男子穿斜襟短装短袄、大腰裤,腰间束一条辗裙,脚上是布袜、布鞋,或芦花蒲鞋、草蒲鞋;有钱人家雨天穿钉靴。农村妇女斜襟短棉袄、大腰裤,腰系围裙,脚穿纱袜、蚌壳棉鞋;有钱人家雨天穿低帮橡胶鞋。春秋天穿夹衣、夹裤或单衣裤,服饰与冬季大致相同。盛夏时,农村里的老人穿夏布领褂(马夹);男人穿对胸马夹、短裤、赤脚;女人穿斜襟短袖衣或圆领套衫,折叠半长裤,小圆口布底搭襻鞋或赤脚。镇上男子穿短袖衫、半长短裤、长筒丝袜、凉鞋;知识界妇女穿短袖衣,下身穿裙子、长筒丝袜、圆口布底搭襻鞋;家庭妇女穿短袖旗袍、绣花鞋;老人穿烤皮衫。衣料为真丝绸、纺绸、洋纱、麻纱等。

50年代初,流行列宁装、中山装、人民装、青年装、学生装;冬天流行半大衣、长大衣。农村仍穿旧时服饰,偶尔做件洋装及西装裤出门时穿。农村女子改斜襟为对胸,系围裙,内衣有肚兜、小背心;50年代后期,夏天穿圆领衫。衣料冬天有哔叽、咔叽、纱卡、斜纹、“苏联布”(大花朵)、格子布;夏天布料有洋纱、麻纱。冬天成衣有“卫生衫”“卫生裤”(球衫、球裤)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穿军便装,颜色有草绿色、黑、青、蓝、灰、白;鞋由小圆口改为大圆口、大方口北京鞋;蚌壳棉鞋改为系带棉鞋,有钱人家雨天穿元宝套(雨)鞋。60年代中后期始,衣服面料新增的确凉,夏天有塑料凉鞋,冬天有尼龙袜,雨天穿高帮套鞋。80年代,男女服饰多样化,布料品种繁多,颜色多种,衣服质地有丝、棉、呢、皮、绒、毛、化纤等。80年代后期流行风衣、皮衣、西装;雨天穿皮鞋。90年代,流行裘皮、羊绒、羽绒;服饰五花八门,颜色五彩缤纷,年轻人穿时髦衣服。90年代后期起,年轻人穿名牌服装;雨天男人穿皮鞋、女子穿靴子;质地有仿皮、牛皮、羊皮。

五、发型

清代以前,男孩12岁或14岁始蓄发、养发、长发梳成总角,16岁始戴帽子,20岁行冠礼;女子将嫁才上头簪冠。清代男孩满月剃头戴帽,并留枕骨下少些头发称“米囤”头,三四岁去“米囤”留辫发,前半个头剃光,后半个头编辫子。女孩也剃头,三四岁时留发辫,14岁左右将发辫盘在头后。太平军占领时,男子废辫留长发,女子也同样。太平军败退,男子恢复留长辫。民国时成年男子剃掉发辫,发型有平顶、圆顶、三七分头、西装头、光头。男孩多为光头、瓦片头、蓬头。女孩留短发,系发夹或编小辫,出嫁后梳发髻,也叫“脖焦头”。镇上妇女梳爱斯头或烫发。新中国成立初,发型与民国时差不多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女子不准留辫子、不准烫发。80年代,男子新增板刷头;女子可留长发、烫发、发型多样,有一路头、三分头、劈开头。烫发有波浪式、菊花式、爆炸式、青年式。90年代后期,男人也可烫发、染发,留长发。女人的头发可染成彩色,有黑、红、棕、黄、绿等。

六、首饰

民国时,儿童首饰均为银制品,有项圈、手镯、脚镯、长命锁、生肖片;也有小木鱼、鸡翅骨(象锁)、海鱼牙(象牙)、响铃。妇女佩戴的首饰有戒指、耳环、发簪、头钗、手镯,质地有金、银、夹金、夹银、夹铜、铜。富贵人家以金为主,配有钻石、宝石、玉器、珍珠、玛瑙等名贵材料。一般人家以银、铜为主。男子戴玉佩、戒指、手链、项链、挂表。新中国成立后戴手表为时尚。60年代始,农村人戴手表,牌子有上海、苏州、钟山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禁用饰品,女孩不敢戴耳环。80年代起,金银首饰渐流行,开始有电子表。90年代流行玉器、珍珠、石英表;后期流行钻石、白金、铂金、翡翠,世界名表。

七、家庭用品

(一)木质家具

民国时,有钱人用红木家具,一般人家用松木、杉木家具。家具品种有中式雕花床、衣橱、箱头橱、柜台、梳妆台、官箱、板箱、拎箱、骨牌凳、靠背凳、茶几、躺椅等。新中国成立初,农村青年结婚用父母辈及祖父母辈留下的老式家具。70年代起,新婚备成套家具,有大床(农村,先流行雕花三环床、后流行枷门床)、三联橱、五斗橱、写字台、百灵台或麻将台、梳妆台、食品橱、被橱、矮橱、床头柜等,俗称48只脚,款式有苏式、沪式、捷克式等。80年代中后期,流行组合式家具、折椅、电视柜、沙发、茶几,后期增加席梦思床等。90年代,大床、席梦思床、床头柜成套购置。

(二)家用器具

条件好一点的镇上居民,民国时就有缝纫机、收音机、自鸣钟(也叫挂钟、跎钟)。60年代后期,农村兴“三机一嘀嗒”(缝纫机、半导体收音机、自行车、手表或三五牌闹钟);70年代,裁缝用电熨斗。80年代初,农民购买电视机、电热毯、电风扇。80年代中期,电饭煲、电熨斗、电吹风、照相机、换气扇、脱排油烟机、录音机、卡拉OK唱机、音响、放像机、洗衣机、取暖器、冰箱等进入农家。90年代,农户用上热水器、吸尘机、微波炉、液化气、空调、影碟机、电脑、功放音响、钢琴等;后期用上太阳能热水器、浴霸、摄像机、液晶电视机、手提电脑、数码照相机、豆浆机、果汁机等。

(三)床上用品

新中国成立初,农村冬天床上铺草席,底下垫稻草,草席补了又补;盖补丁老花絮被,再冷就盖件棕蓑衣。60年代中期,新婚才用上床单、垫絮加草垫;后期用花絮毯子。70年代,新床用棉胎做垫被,绣花枕、线毯;老人仍铺草垫;农民开始用槐树做棕棚。80年代,睡席梦思、石棉枕;盖丝棉被、羽绒被、空调被。90年代,床上用6件套、10件套;房间里装空调。

八、交通工具

民国时交通工具以船为主。有农船、航船(班头船,傤船)、快班船、轮船。60年代末,有挂机船(装有柴油机)。80年代,机船渐淘汰,替代的有自行车、摩托车。1984年始,坛丘有汽车。80年代后期,老年人也骑三轮车。90年代,私家汽车出现。后期,车子有自行车、摩托车、三轮车、电瓶车、拖拉机车、公交车、小轿车、面包车、吉普车、跑车、卡车、农副两用车、集装箱车、拖车、吊车等。

九、住房

民国时,农村住房大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,硬山头两落水,或升箩底。富裕人家前后两进、三进,中间厅堂,两边厢房间夹天井,外有围墙。外来移民先住泥墙草房,新中国成立前也有住大瓦房的。集镇居民住砖木结构的平房或楼房。做生意人家沿街开门,前店后住房,店面朝河港或街道,沿河或上、下摊间建廊棚屋,用排门板关启店。富裕人家深宅大院,石库门、封火墙。50年代初土改,没收地主部分房屋,分给贫雇农。70年代,多数农家翻建旧房,旧砖、旧梁刷新后再用,房子高爽、宽敞、明亮。80年代,农民建楼房,大多为3间,砖混结构,打斗砌墙,直楞窗或花窗,不设卫生间,或有简单的卫生间。80年代后期,楼房设卫生间、客厅、厨房间,旋转式楼梯,踏扁砌墙,夯沟宽又深,铁直楞窗、钢窗。富有人家造起别墅式楼房、围墙。90年代至20世纪末,建别墅式、西洋式楼房,大院子、高围墙,有墙门、车库,客厅宽敞、高爽;楼上、楼下都有一两间卫生间;外墙贴墙砖、大理石、花岗石、石块,牢固又美观;窗是铝合金防盗窗。镇上居民也造别墅,住套房,大多在70平方米以上,装修取材从墙纸、地毯、地砖到实木地板、大理石、花岗石等。

十、分家

80年代前,农村生有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在儿子成家后分家。分家的日子大多选在农历六七月份(传说上半年分大儿子好,下半年分小儿子好,六七月份在年中,大家好),这样,对大小儿子都一样。分家,媳妇娘家要买秤、饭箩、扫帚、畚箕、锅、盆、篮子、碗等日常生活用品及猪肠、肺、糕、炮仗、小鞭炮等。主家要请舅父、姑夫、同族长辈、写分书的人到场。分定后,兄弟间同一吉时放炮仗、挖掘藏罐头、斋佛祭祖。分房遵循正屋哥东弟西,偏房哥南弟北的规定;分田地也如此,并肥瘦搭配。